港交所于2024年12月发布的优化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咨询文件,旨在降低发行人合规负担,提升市场流动性,并接轨国际标准。其中,公众持股量和公开发售回拨机制的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公众持股量: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企业上市
咨询文件建议放宽最低公众持股量要求,并降低”A+H”发行人H股占比要求。将原有的H股占比最低15%的要求,降低至10%或预期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此外,还建议引入阶梯式门槛,根据不同市值级别的公司分别设置5%至25%的门槛。此举旨在为发行人”拆墙松绑”,提升港股市场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内地科技、消费品企业以及国际企业赴港上市,增强香港市场的多样性与深度。
回拨机制:机构投资者主导下的利弊权衡
咨询文件建议提高分配给建簿配售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新股比例,并降低分配给散户投资者的比例。目前,香港新股发售分为基石配售、建簿配售和公开认购三部分。咨询文件提出两项方案:一是将公开认购初始份额设定为5%,回拨上限为20%;二是将初始份额设定在10%至50%之间,取消回拨机制。
支持者认为,调整回拨机制能给予发行人更多灵活性,有利于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并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议价,确保发行价反映市场真实需求,降低新股发行价过高甚至破发的概率。然而,反对者担忧新机制会降低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损害部分券商利益,并导致中小券商盈利能力下降。
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应用
此次港交所的改革也为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市场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新股发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效率,更好地追踪股份分配和交易记录,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更安全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未来展望:平衡创新与风险
港交所的IPO改革旨在平衡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利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调整回拨机制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避免过度偏向机构投资者,损害散户投资者的利益。未来,港交所需要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政策,以确保改革的成功实施,促进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探索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