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伟达CEO黄仁勋关于量子计算的预测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甚至导致包括D-Wave在内的相关公司股价暴跌。D-Wave首席执行官艾伦·巴拉兹公开反驳了黄仁勋的观点,认为其对量子计算的看法“大错特错”。
黄仁勋认为,要制造出真正有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15到30年,并且当前量子计算所需的量子位数量是现有水平的百万倍。这一言论在华尔街引发恐慌,导致D-Wave股价暴跌36.23%。
然而,巴拉兹则坚称D-Wave的量子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并被万事达卡和NTT Docomo等公司用于生产环境中,为其业务运营带来效益。他强调,量子计算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技术,而是“现在,今天”就可以应用的现实。
尽管D-Wave的最新季度销售额有所下降,但其股价在过去一年仍然上涨了约600%,市值达到16亿美元。这一增长与谷歌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
巴拉兹进一步解释了量子计算的不同方法。他承认,基于量子门操作法的量子计算可能还需要几十年才能成熟,但基于量子退火法的量子计算已经可以部署应用。他认为黄仁勋的评论可能适用于门模型量子计算机,但对退火量子计算机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对英伟达GPU的需求激增,而英伟达的市值也因此增长了168%,达到3.4万亿美元。然而,巴拉兹认为,D-Wave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目前最快的英伟达系统的能力。
这场辩论的核心在于对量子计算不同技术路线和发展阶段的理解差异。黄仁勋的观点可能更侧重于通用的、基于量子门的量子计算机,而巴拉兹则强调了D-Wave所采用的量子退火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的优势。这场争论也反映出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复杂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对这一新兴技术既兴奋又谨慎的态度。
这场争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对量子计算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是专注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的长期研发,还是先发展针对特定问题的专用量子计算机?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进程和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案例的增多,这场关于量子计算未来发展方向的辩论或许将持续,并最终为我们带来更加清晰的答案。
雨夜朦胧
回复黄仁勋和巴拉兹的观点之争,让我对量子计算技术路线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看来,量子计算的未来并非单一方向,不同技术路线将并行发展,最终应用取决于具体问题。